新闻活动 新闻动态

来西湖读博士前,也许你会想知道这些

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大三学生黎思婕,去年参加了首届小石子生物聚变暑期学校。一年后,她又回来了。此行的目的,是理学院交叉科学中心举办的定量生物学与复杂系统夏令营。

此时的黎思婕有了很大变化:一年前迷茫不知如何实现自己的研究目标,眼下她打定主意,要从交叉学科的视角开启科研之路。

这一转变,始于去年她第一次接触到的涌现、复杂系统等概念。在与导师交流后,她感到眼前一亮:“我开始慢慢关注这个领域的知识,这一切都令人激动!”

2025年,理学院面向本科及硕士研究生,开设了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交叉学科四个夏令营,共计167名学生在今年夏天走入理学院。

近期,夏令营结营。期待大家能从夏令营的交流中,获得更多的坚定与力量。

今年是理学院举办夏令营的第7年。每年夏令营,都是一份“西湖式”的独特体验。年轻人来到这里参加学术交流、参观科研平台、参与短期实验、与导师深入讨论……时间虽短,却能切身感受西湖大学的校园氛围。

在西湖大学,交流一直都是平等、开放、包容的。讨论的内容可以很广阔,聊科研、聊理想、聊人生;也可以很细节——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王同学,对代数拓扑和同伦类型论感兴趣,于是向研究这一领域的古星特聘研究员,讨要了两本参考书。

黎思婕这次也与教授们细细交流。营员们和讲席教授汤雷翰聊科学的过往故事,与特聘研究员杨一帆聊以色列的强大科研实力,在王子桐博士“刨根问底”的追问下,原本模糊的科研想法也渐渐变得清晰具体……

黎思婕记得,讲席教授汤超对她说,导师的作用是把各方有能力的人聚集在一起,碰撞出新的想法。在具体的科研中,博士生需要有自己的想法,因为很多时候导师能够给出方向上的建议,但对于未知,自己心里也常常没有答案。而这是做前沿研究的常态。

与导师交流之外,交叉科学夏令营还举办了学长学姐座谈会、营员们与王子桐博士、四名博士生一道畅所欲言。

他们所聊的话题并不局限于交叉学科,也许想要来西湖读博士的你,也会感兴趣:

(根据现场对话整理)

从左至右:王子桐博士(西湖卓越学者)、毛卓(2022级)、范新文(2022级)、朱傲宇(2024级)、胡磊(2023级)

关于师生交流

我们实验室PI会与学生定期作一对一的交流。PI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“最近怎么样?”第二句话则是,“你以后想做什么?”从入学到现在,我跟他谈话的几乎一直以这两句话作为开场白。

我会说出我的想法,他会让我思考,比如说达到这个目标,需要在这几年完成哪些东西?那么现在进行到了哪一步?导师会帮助我们梳理、推进这个过程。可能有时候我在课题里只关注小问题的解决,忽略更长远的规划。导师每个季度和我们有这样的对话,慢慢地我也就养成了长远考虑的思维习惯,我对于自己所处的位置就有了更好的理解。

关于导师选择

有一些事情,当时申请博士的时候没有注意,但现在看来很重要。我回溯了一下当我在看导师信息的时候,到底在看什么。我当时最关注的肯定是老师发表了什么东西、什么刊物,然后就觉得他好厉害。

但是现在我会觉得,这不是最重要的。最重要的是你要去了解老师的方向和你做的是不是匹配,以及实验室的氛围,包括在组里,敢不敢去暴露自己的不懂,以及是否能接受到老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。这是真正做科研之后,学生会面对的非常具体、重要而且有决定性的东西。

关于就业方向

有学生会担心,比如说导师是否会支持学生,在毕业后做与科研完全无关的工作?我觉得,导师会支持你自己的人生选择。大家可能要转变一下思维,说读博士就一定要做科研,这个也是不一定的,如果很想做科研,那读博士一定是最合适的选择,但是去企业、工业界,也未必就与科研无关,我觉得老师都会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。

除此之外,我们还询问了理学院的其他几位PI,看看在他们眼中,哪些事情是你在读博士之前,就可以开始思考的:


数学副教授 周珍楠

面对“经典问题太难,热点问题太浅”的困惑,我的建议是:首先,在拥抱新方向时,要做“第一人称的思考者”。不盲从热点,而是要主动寻找自己独特的切入点和贡献。其次,在成熟领域里,要善于寻找新视角。我们不必挑战前人智慧的总和,而是要带着新时代的工具与方法,站上巨人的肩膀,去发现他们因时代所限而未见的新机遇。归根结底,发现并定义属于自己的问题,其过程本身就是科研中至关重要且极具价值的一环。

物理系副教授  林效

我觉得对学生来说,可以眼光很高,但也要脚踏实地。你需要对自己本科所学的知识有非常扎实的掌握,这非常重要。在这个基础上,如果有一些初步的研究,当然是可以的。但学生往往会认定这就是未来的课题。这其实是个误区,因为本科接触的东西很少,比起按照惯性向前走,不如多了解实验室,多看看每个导师之前做了什么课题,前期多交流,是个很好的习惯。

我对一个学生印象比较深,他说自己做过很多事,包括科研,也包括生活各个方面,比如做过兼职,甚至扛过桶装水。我觉得这个挺有意思,至少说明这个学生,第一,抗压能力强,这个是做博士很重要的一点;第二,勇于接触新的东西,哪怕只是扛水,这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。

物理系特聘研究员  鲍芳琳

我感觉到同学们普遍有一个困难,就是不确定自己对什么感兴趣,或者说想学什么。我觉得还是得从兴趣出发,然后看缘分。一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,现在自己想要的,不一定就是以后想要的;现在自己觉得好的,也不一定就是未来最适合自己的。大家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,知识与学科都是在不断演化的,现在的热门与冷门,过段时间,说不定就变了。

化学系特聘研究员 张彪彪

有学生问我对招收学生的素质要求,我回答的是:做科研,逻辑思维、总结归纳等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的,我认为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兴趣和好奇心,然后是勤奋和努力。

化学系特聘研究员 江晓闽

我通常会强烈建议学生在确定研究方向前,务必广泛收集信息。选择的标准应该是: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,和最渴望掌握的核心实验技能。毕竟,直博的五年时光是人生中最具活力、最为宝贵的黄金时期。如何在这段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激发智慧与潜能,并将所学所练内化为扎实的技能优势和深刻的科研思维,是至关重要的。